財新23日公布9月中國PMI初值為47,較8月終值下降0.3個百分點,低于8月初值0.1個百分點,創2009年3月來最低。 其中,產出指數回落至45.7,較8月產出指數下降0.7個百分點。新訂單指數、新出口訂單指數、就業指數等分項指標均出現下降。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,目前對這一數據影響最大的是出口,因為財新數據對于出口的關注度較高。他指出,外需今年的形勢并不樂觀,1到8月份是負0.9%,全年目標是6%左右,差距會很大,今年外貿可能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。 “中國外貿出口負增長20年來出現過兩次,一次是1997年,一次是2009年,今年出口的形勢,還是受外部需求的影響比較大。我國是世界工廠,我國制造業有約40%是外需供應,所以外需不好的話我國制造業馬上就反映出來。這就是外需不振對我們的重大影響。”王小廣說。 另外,他認為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產業分化、青黃不接的階段,淘汰落后的力度在加大。伴隨企業價格廝殺,PPI下跌力度在加碼,所以企業對短期的市場需求前景不是很看好,因此在生產方面比較謹慎。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,我國經濟處在分化的情況下,經濟增速放緩,有部分地區、行業、企業處于深度調整期,這個調整期必然反映在制造業生產上,因為它反映需求,需求不足,價格下跌,效益就不好。 但王小廣提到,此次跟1998年或80年代的調整不一樣之處在于,我們的產業內部結構,甚至企業之間都在出現嚴重的分化狀況,或者說調整時有一個優化的過程。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,所以經濟可能不像過去那樣依賴于制造業,制造業還是很重要,但是依賴度降低了,這一變化是積極的。將來增長的貢獻主要會來自于第三產業,來自于創新,創新就能創造效益,而不是靠擴大需求、銷售量大。 “制造業反映可能比較悲觀,但是實際綜合之后可能不那么悲觀。這就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,制造業現在肯定處于比較嚴峻的態勢,但看中國經濟一定不能只看制造業。現在一些民營資本,尤其是新興產業還是很有活力的,服務業的發展狀況,特別是消費增長,也還是比較平穩,所以并不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出現危機,這是結構轉型時期必須承受的陣痛。”王小廣補充道。 對于就業指數的收縮,王小廣認為,主要是受到目前就業季的影響。就業目前總量問題不大,但結構性的就業還是有問題,即大學生就業率,九月份恰逢就業季的壓力。近幾年失業率在5%-5.2%之間波動,比較穩定。 “截至8月份,我國今年新增就業942萬,全年的1000萬目標接近完成。所以總體來看,就業壓力帶有一定季節性。”王小廣介紹。 來源: 網易財經(2015年09月24日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