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國務院部署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公布以后,各地紛紛推出許多舉措。有的地方集中拆除鋼鐵企業高爐,有的地方宣布不再審批鋼鐵、水泥、電解鋁、平板玻璃等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。 這輪化解產能過剩的攻堅之戰,應會逐漸釋放出效應。不過,困難與阻力也是明顯的。產能過剩這個老問題的解決,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。近日即有媒體報道稱,“推倒一座舊高爐,重上一座新高爐”的問題依然存在。這表明了求解產能過剩難題的復雜性。 產能過剩是個經濟現象。這一現象不會孤立地存在,而是與整個大的經濟環境聯系在一起。目前的問題在于,想依靠外部市場的復蘇來化解國內產能過剩已是難以指望,而內部需求在短時間內擴大亦非易事,這就要求必須從供應角度考慮,即是要化解過剩的產能。 產能過剩對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會產生負面作用。這一問題解決的質量如何,關乎未來中國經濟的整體質量。質量高,就能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;反之,則可能引發諸多新矛盾甚至導致經濟危機。在這個意義上,中央高度重視化解產能過剩,確實是高瞻遠矚。 化解產能過剩一定需要系統性的方案,包括某些行政手段、宏觀政策調節、法律調控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。比如,過剩產能預警機制、淘汰落后產能、推進技術改造,以及一定的法律標準與執法力度,皆為必要的技術性手段。不過,產能過剩的化解不單單是個技術層面的問題,在本質上,化解產能過剩需要觸及、調整利益格局。 應該看到,國內的產能過剩,除了市場自身的盲目因素之外,還有政府之手不當干預的原因。在過去30多年里,地方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熱情可謂天下罕見―這背后有制度性因素。在目前的政府治理機制之下,在現行政績考核方式的“指揮棒”下,地方官員受到激勵,熱衷發展經濟。 地方官員發展經濟的熱情,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,但也導致了不少問題的出現。一些地方采取稅收減免、土地優惠、財政補貼、降低能源資源價格甚至是放寬環境、社保標準來招商引資,導致某些產業一哄而上。而在出現產能過剩之后,一些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、局部的利益動機,仍舊堅持增加產能,以圖實現短期政績。至于這些過剩產能未來如何消化,并不在于其考慮范圍之內。所謂“一屆借債政府、一屆還債政府”的問題,相信很多官員都有親身體會。 基于短期政績的利益考量,基于地方保護主義和財稅既得利益,有些地方官員屢屢動用地方政府補貼去支撐過剩產能。更讓人驚訝的是,對于一些明確要求退出的產能,有些地方也不認真執行政策,或拖延執行政策,甚至依然用財政補貼支持這些過剩產能。這樣的做法,既損害了中央政令的權威性,也違反了市場公平競爭原則,其危害性不可小視。 由此亦可看出,許多的產能過剩,關鍵還在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理不清楚,還在于市場沒能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。當一些地方政府基于局部利益的考慮,以犧牲環境、資源等為代價來推高過剩產能時,這就錯得有些太遠了。中央針對消化過剩產能的指導思路是“消化一批、轉移一批、整合一批、淘汰一批”―要做到這些,一些地方官員首先必須端正政績觀。同時,區域規劃和產業政策方面的銜接,也須更流暢合理。 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,是一個會產生陣痛的過程??梢哉f,某些痛楚無可回避,涉及就業、銀行資產質量和社會穩定等多方面的問題。這其中,調整利益格局只是給某些人造成痛楚,不得不為。不觸及既有利益格局,化解產能過剩之役就很難真正取得勝利。 來源:第一財經日報(2013/11/27)
|